2021集成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日期:2021-11-06 10:48

2021年11月6日至7日,集成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集成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及同济大学上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承办。

中国自动化学会集成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在同济大学举办了6次大型专业领域学术会议。今年召开的集成自动化国际会议,由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陈启军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莉教授担任会议秘书。

集成自动化国际学术大会汇聚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大批学者,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杰出教授,12位专家纷纷做主旨报告,展示最新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应邀作会议报告的本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包括:中国矿业大学王殿辉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郸维教授;法国洛林大学Benoit Iung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潘泉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梁炜研究员;东北大学孙秋野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许斌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程龙教授;上海大学齐俊桐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王现斌教授;法国国立贝尔福-蒙比利亚工程技术大学Stephane Galland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史淼晶教授。他们介绍了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国际前沿。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与同学的极大兴趣与热烈讨论,为与会者带来了丰盛的学术盛宴。        

 

 

王殿辉教授分享了深度随机配置学习理论中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和相关的学习算法,并针对工业人工智能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它们与深度随机配置网络学习模型之间的关系,通过伺服系统减震数据实例进行了讨论。

 

 

王郸维教授介绍了我们为新一代自主环境服务开发的一些技术,包括街道清扫者的自主导航、高保真远程操作和自主系统的网络安全。

 

 

Benoit Iung教授介绍了在下一代产业中,如“未来产业”、“工业4.0”范式所推动的产业,有望通过提高生产的灵活性/适应性(如制造业),应对以批量生产为代价,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客户期望的个性化产品的挑战。

  

 

潘泉教授首先基于各种标准给出了无人机安全性和自主性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从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角度给出了自主安全的综合数学模型。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无人机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应用的几个研究方向。

 

 

梁炜研究员首先介绍了WIA-FA的系统架构,包括网络设备、网络拓扑和系统管理,然后阐述了WIA-FA协议栈及其关键技术。比较了WIA-FAIEEE 802.11网络在不同网络规模和数据生成周期下的网络性能指标,包括可靠性、延迟、抖动和无序率。此报告对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无线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孙秋野教授介绍其团队构建了包含8大区域,共1032节点的大规模综合能源开源仿真测试平台,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教授表示该系统的建立为后续人工智能技术在综合能源系统数据预测、态势感知、优化控制、网络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网络模型基础。

 

 

许斌教授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存在的气动参数未知、外界干扰、攻角约束等,分别给出参数辨识控制、复合学习控制、鲁棒约束控制设计等,提升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自适应控制能力。

 


程龙研究员介绍面向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结合课题组已开展的部分工作,介绍手部康复机器人的具体需求,以及在手部机器人系统设计、主被动控制方法等方面开展的工作。

 


齐俊桐教授结合团队在无人机、无人艇方面的工作,从集群控制技术的特点、难点、技术突破、应用前景等几方面进行分享。

 

  

王现斌教授提及到随着数据流量的显著增长、大规模连接设备和需要支持的多样化服务,我们的超连接社会未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5G/6G支持的垂直行业,以增强智能世界的能力并满足人们和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Stéphane Galland教授针自治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移动性等多智能体系统的关键特性。描述了无人驾驶和连接车辆的多智能体系统模型的一些最新进展,特别是来自CIAD实验室的进展。

 


史淼晶博士简要介绍基于小样本的机器视觉学习近年来的发展,并且从物体检测,语义分割,以及图像分类方面给出三个最新的研究案例。

 

集成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无人驾驶、知识自动化、制造业2025、工业4.0、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集成自动化技术相融合,带来了更高效的生产模式变革。本次活动为推动我国集成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拓宽研究生和教师的国际视野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