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中国智能车厚积薄发 ——2018中国智能车大会暨国家智能车发展论坛在江苏常熟隆重开幕!

日期:2018-11-17 15:17
近日,谷歌自动驾驶领域领头羊Waymo亲自承认自动驾驶汽车想要真正上路普及还需要几十年。难道无人驾驶领域真的“凛冬将至”?2018年11月16日,“2018中国智能车大会暨国家智能车发展论坛”在江苏常熟隆重开幕,深入聚焦中国智能车领域,邀请中国无人驾驶大咖共商共议智能车技术、产业未来发展,为中国无人驾驶领域创新持续注入活力。

?

本届论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联合主办,通过14个主旨报告、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等多种形式,从政策规划、高校研发、产业投资等不同维度重点探讨智能车相关话题,吸引了全国各地致力于无人驾驶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领袖企业负责人、院士、学术界以及工业界代表近200人共聚一堂。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院士致开幕辞,他表示,以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安全为代表技术的智能车研究,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智能车的研究,并于2009年创办“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连续十年的大赛极大地促进我国在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积累了我国在未来智能汽车技术和产业上的原始创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平台,深入沟通,交流学习,为产、学、研、用各行业的与会者带来更多收获,从而助力构建中国智能车发展的良好生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李建军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2015年为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中国智能车大会暨国家智能车发展论坛应运而生,在与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共同推动下,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呈现出今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希望与会者在此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共同促进我国智能车事业的不断发展。

常熟市人民政府徐海东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常熟连续多年承办了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同时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了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车产品研发测试与生产基地,邀请大家同商发展,共议未来,推进常熟汽车产业向高端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智能车产业化集聚区。

吉林大学陈虹教授带来了第一个报告“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汽车控制”。陈虹教授指出,网联、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词汇,智能网联汽车更是受到资本的热捧,报告通过当前时代的技术特征和汽车智能化的多种形态,着重分析了汽车先进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挑战与机遇,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新技术研究院的荣辉副院长在题为“无人驾驶的未来”的报告中表示,无人驾驶正处在巨变前夕,将革命性的改变整个汽车行业乃至人类社会。在着重介绍了北汽集团对无人驾驶技术产业和应用环境的理念后,荣辉副院长提出了无人驾驶技术目前存在的未知领域,如转向系统、动力反应机制、非卫星定位的精确定位系统、人车交流方式、无人驾驶体系等,并指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应开阔视野和思路,不要把思路仅局限在“传统汽车”和“无人驾驶”上。

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马钧院长作了题为“汽车人机交互与人车关系的发展趋势”的报告。马钧院长在报告中指出,人机交互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呈现界面,产品的易感知性在未来的无人驾驶技术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未来的无人驾驶时代,“人车关系”同样十分重要,“人车关系”的基础是车主与车的信任感与默契感,“场景化”与“仪式感”对提升“人车关系”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360集团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事业部刘健皓总经理作了题为“智能网联汽车威胁分析与发展建议”的报告。他指出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方向转型发展,汽车网络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汽车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汽车厂商也在不断加大汽车网络安全的投入。网络安全的方案可选择性很多,但汽车网络安全投入与传统网络安全不同,需要在保障实时性的同时保证网络安全,这给网络安全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报告主要通过对以往的汽车安全的攻击案例及安全漏洞进行合理的威胁分析,梳理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形成对汽车产业有效的发展建议,促进产业发展。

上午最后一个报告来自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CEO、中山大学陈龙教授,题目是“平行驾驶”。陈龙教授指出,平行驾驶是一种兼具运营管理、在线状态监测、应急驾驶安全接管等功能的先进云端化网联自动驾驶集成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单车自动驾驶和网联自动驾驶相比,平行驾驶的先进性和独特性体现在通过构建和集成软件定义的“描述车-预测车-引导车”系统,大幅度提升驾驶安全和运营效率,特别适用于矿山、物流等应用场景。

在下午的报告环节中,日本上智大学申铁龙教授作了题为“智能网联环境下的汽车动力系统控制”。节能与减排是汽车动力技术的长期挑战课题,也是动力链控制的核心课题,申教授在报告中简要回顾了智能网联环境的变迁,探讨了网联环境下动力链控制技术发展的潜在可能性,结合报告人自身的研究经历,介绍了网联汽车动力链控制算法的开发实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志远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智能汽车运动优化控制——问题与展望”。刘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复杂行驶环境下智能汽车运动过程中决策与控制存在的约束、非线性动力学以及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多目标控制问题。从优化控制的角度,报告探讨了智能汽车路径规划、跟踪以及协调安全性和舒适性控制目标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对滚动时域优化控制方法在智能汽车运动控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西安交通大学孙宏滨教授在题为“迈向更加鲁棒的自主智能驾驶”的报告中,指出自主智能驾驶是汽车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将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学术界与工业界在自主智能驾驶的技术框架与关键问题方面形成了共识,自主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由于交通场景的高度动态性与不确定性,高度自主的智能驾驶仍然面临很多的技术挑战。其中,如何提高自主智能驾驶的鲁棒性既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也是智能驾驶落地的关键点。

吉林大学王健教授的报告题目是“5G在端到端无人矿山中的应用及其测试场景库”。王健教授指出,矿山环境恶劣,开采深度增加,地点偏远封闭;矿上机械运作单一,重复性操作,是实现无人驾驶的最合适场景之一,5G技术将成为主要的矿山传感工具之一,矿山测试场景库是关系到无人化产品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5G技术在无人矿山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运营管理、在线状态监测、应急驾驶安全接管等功能的先进云端化网联自动驾驶集成解决方案,大幅度提升驾驶安全和运营效率。

清华大学王建强教授作了题为“复杂交通环境下智能汽车行驶风险评估与智能决策”。在报告中,王建强教授指出无人驾驶技术目前尚面临瓶颈与挑战,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下,无人驾驶技术如何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和做出智能决策至关重要,随后王建强教授分享并讲解了一些实际例子,并对未来成果应用进行了展望。

浙江大学陈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新能源智能车感知与控制”。陈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汽车产业作为下一个技术革新的重点领域对智能性与效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燃料电池的作用也日益加强,这方面正是陈剑教授目前研究的重点。随后,陈剑教授介绍了自己及团队目前在燃料电池/锂电池、智能驾驶、燃料电池车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朱孔林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驱动的车载边缘计算”。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不断发展,智能驾驶应用对通信和计算的需求越来越高,依赖于车载单元的单车智能越来越无法满足智能驾驶应用的计算需求。5G通信的低时延高可靠网络使智能驾驶应用计算迁移成为可能,借助车载边缘计算,能够对计算需求较高的智能驾驶应用迁移到边缘服务器完成。朱孔林教授在报告中,以道路物体识别和入侵检测为例,讨论车载边缘计算在自动驾驶应用中运用的可能性,并进一步讨论不同的车载边缘计算架构对智能驾驶应用的影响。

为大会带来最后一个报告的是广汽研究院的高翔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感知,自动驾驶的智慧之眼”。高翔博士指出,如果说自动驾驶是通过人工智能来应对复杂多变的路况,那么感知便是将人工智能与世界相连的纽带。纵观整个自动驾驶产业,无论针对哪种工况何种任务,感知向来都是整个流程的第一环。而紧跟着感知的是决策,继而是运动控制。可以说,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表现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感知所提供的结构化数据,因此感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感知系统采用不同传感器观察检测车辆的周围,对环境进行认知,并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业界以实现端到端的感知为目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实现具有极高鲁棒性的算法。目前自动驾驶的感知端所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为: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超声波雷达。感知的任务一般包括:目标检测分类、可行驶区域检测、车道线检测,以及目标跟踪。报告对常用传感器的特性及使用场景、每项感知任务的具体内容和效果、传感器与感知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多传感器融合做了相应的介绍。从算法的角度,阐述了深度学习在感知端的应用,简单探讨了本车感知与V2X的协同关系;在报告最后,高翔博士对自动驾驶感知的未来、对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中国自动化学会于2015年创办中国智能车大会暨国家智能车发展论坛,以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旨在促进智能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原始创新和高技术开发,增强我国智能车自主研发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智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其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和产业转型升级。论坛举办至今,受到了来自政府、产业界、科技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挥了非常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学会秘书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