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第一届青托博士生风采】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博士后程鹏:慎终如始

日期:2025-04-29 08:37


个人简介

程鹏,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网络化系统的安全控制、随机系统的异步控制与估计以及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邀担任24家国际期刊审稿人,如 IEEE-(TAC; TII; TCYB; TSMC; TCST; TASE; TFS; TIV; JAS)等。2025年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2024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人工智能班,2023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张良起奖学金(全院共两人),2023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2022年入选CAA研究生论文工程-硕士论文项目,2021年获得安徽省机器人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21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020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排 1) 。

成长经历

硕士期间,我师从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何舒平教授。何老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深深感染了我。在硕士学习初期,我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随机系统的异步控制与估计。在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迅速进入科研状态,并于研二初期在 IET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使我对自身的科研能力建立了初步信心。一次学术报告中,我首次接触到二维系统的概念,并意识到其可与当前研究方向结合,开展相关研究。随后,我尝试将随机系统与二维系统相融合,致力于复杂系统中的鲁棒控制与故障估计研究。相关成果陆续发表于 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等国际期刊。这些成果的积累也进一步激发了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热情与动力。

2020年国庆节前,我联系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卫东教授。张老师为人和蔼,对我的研究方向表现出浓厚兴趣,并鼓励我报考其博士生。202012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之余,更多的是对即将开始的博士阶段学习所带来的挑战与未知的思考。20219月,我正式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在张老师及团队成员的热情帮助下,我迅速融入研究团队。团队主要围绕无人船、无人机以及无人潜航器等无人系统,开展路径规划与协同控制等方向的研究。与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相比,这一研究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博士一、二年级期间,我延续此前的研究思路,继续围绕随机系统与二维系统的控制问题展开工作。虽然相继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以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等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但我逐渐意识到纯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开始思考如何将已有成果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在这一背景下,我开始接触实验室的无人船实验平台,尝试将所掌握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无人船系统中。从熟悉的理论研究领域迈向相对陌生的工程实践,过程充满挑战与困难。所幸在导师与团队成员的支持下,我逐步克服了适应过程中的问题,并最终完成了针对无人船系统的网络安全控制相关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已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 上。

学术会议是科研人员交流思想、碰撞观点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深入聆听专家对前沿热点问题的解读,也为与同行教师及学生开展学术探讨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在一次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上,我有幸结识了彼时任职于武汉大学的叶博士。叶博士团队在网络化控制实验平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系统成熟、稳定,正好弥补了我当前研究在实验验证方面的短板。会后,我与叶博士保持了良好的联系。在他的热情指导与支持下,我完成了多直流电机系统在网络攻击环境下的一致性控制方法研究,并在其团队的实验平台上成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此次合作不仅拓展了我的实验能力,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论模型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系统的意识与能力。

20243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我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Xiao Gaoxi教授团队开展访问学习。Xiao教授是我遇到的极为高效且亲切的学者,对学生的学术问题和生活困惑总是给予及时回应与耐心指导,这让我深受感动并倍感温暖。在海外学习期间,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博士生,大家在日常交流中分享各自的研究经验与思考,进一步拓展了我对本专业的理解,也为未来职业方向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国外的学习生活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科研能力与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深耕科研、不断提升自我的决心。

20253月,我顺利提前完成博士学业,回到安徽大学何舒平教授的团队,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之所以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是因为我深知自身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博士后阶段不仅能够为我提供更加深入的科研实践机会,也有助于积累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的经验。我希望借助这一阶段的学习与锻炼,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提升独立科研能力,并力争在两年内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研经历

本人硕士毕业于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师从何舒平教授,研究方向为随机系统的异步控制与估计。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于对复杂系统控制问题的浓厚兴趣,逐步深入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在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随机系统理论与现代控制方法,聚焦于异步控制与状态估计的建模与方法设计问题。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等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为后续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博士阶段,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张卫东教授团队,研究方向转向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尤其是面向网络安全威胁下的主动控制策略设计。博士研究期间,围绕DoS攻击下的无人系统协同控制、安全估计与容错控制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结合网络不确定性、异步机制和事件触发技术,提出多项具有理论创新与工程可实现性的控制方法。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权威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

截至目前,本人已在SCI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共计16篇,其中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为ESI热点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达1366次,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科研工作在复杂系统的安全控制与鲁棒估计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在保障智能系统安全运行与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稳定性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除科研工作外,积极参与学术服务,现担任包括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在内的24家国际SCI期刊审稿人,能够持续跟踪本领域前沿动态,提升研究的前瞻性与系统性。曾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入选CAA研究生论文工程-硕士论文项目,并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回顾至今的科研经历,深感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科研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积累,也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持续攻关。未来,将继续聚焦智能系统的安全与智能控制问题,致力于提升系统的自主决策与抗扰能力,推动理论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转化与应用。

我与CAA

CAA是我国自动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也是我科研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网络化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的青年学者,我不仅是CAA的普通会员,同时也是CAA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在参与学会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学会在推动科技创新、青年成长和学术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硕士期间,我首次参加由CAA主办的全国自动化学术会议,现场聆听了多位院士及领域专家关于自动化前沿问题的精彩报告。这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也激发了我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博士期间,我积极参与CAA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与人才项目申报,并于2023年成功入选首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科研能力的肯定,更是一种责任与激励。在CAA的引导与支持下,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具备科研能力、组织能力与学术视野的青年学者。回顾与CAA同行的这些年,是我科研生涯中最充实、最值得铭记的一段时光。未来,我将继续积极参与CAA组织的各类活动,不仅致力于高水平科研创新,也希望通过自身实践为我国自动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内容来源|学会秘书处